本報記者 餘雯雯 本報通訊員 裘雪瓊/文
  梁津銘/製圖
  如果說“地理是橫的歷史,歷史是縱的地理”,那麼地名則是這經緯網絡上的密佈節點。
  在杭州城北拱宸橋一帶,過了富義倉一路北上,除了古老的大運河,東側有一條麗水路;麗水路過了登雲大橋後到運河人家,向東拐有條小巷,是長約300米的寧波路;穿出後,又是和麗水路平行的金華路;與金華路平行的還有條嘉興路,而與金華路十字相交的是衢州街、台州路、溫州路、湖州路,以及湖州街;台州路的東端連接舟山東路;登雲路向東過了上塘路,折向東南方向變成一條紹興路……
  全省10個地市的名字,就這樣匯聚在杭州這片小小的區域里。
  如此命名有規則
  也有歷史淵源
  曾經有不少新杭州人疑惑過,這其中,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歷史人文地緣的積澱?
  杭州市地名辦解釋說,其實這是一項杭州道路的定名原則——借用別處地名定名。“這種取名辦法其實是跟上海學的,那時候應該是建國初期吧,剛好城北這個區片還沒發展起來,所以就學上海,把各地的城市名引入進來。”市地名辦的一位工作人員說。
  仔細研究,杭州這種命名法也有一定歷史淵源。早在清末民國時期,拱宸橋以東這帶,已經有溫州路、寧波路、湖州路了;上世紀60年代初,延續省內城市命名路的傳統,又多了金華路、台州路、麗水路。在此之後,拱宸橋東片的規模一直沒有大擴展。
  直到上世紀90年代,杭州市與拱宸橋地區的舊城相繼啟動,拱墅區的道路格局開始呈現巨大變化——合併弄巷,拓寬窄路,新鋪路段。路貌變寬變新了,自然也需要重新命名。
  “當時我們杭州市的道路命名,比較時興系列化的路名規則。”杭州市政府地名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、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侯慧粦解釋,“當時拱宸橋地區已經有不少省內城市命名的道路,所以新興道路也延續這個命名思路。”於是,2003年前後,除杭州外的10個省內主要城市名稱都盡數亮相城北。
  這些道路,與這些城市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?杭州市規劃設計院原副院長史玉仙告訴記者,“最早得名的那幾條路,可能是因為當初那一帶來自同一籍貫的人群比較聚集;而後來得名的那些路,主要就是借用城市名稱而已,土地、集資、施工都是我們杭州完成的。”
  就像位於市中心的武林地區,還有以浙江省內縣市名命名的建德路、安吉路、開化路、龍游路、昌化路。
  這些路,它們的前世今生
  溫州路——
  東起上塘路,西至麗水路,長490米,寬15米,清末民國時期得名。
  在台州路和溫州路之間,建國前這裡曾經有石庫門風格建築福海裡,是由上海富商鄭麻皮仿上海“福海裡”建造,曾是青樓雲集之地。建國後這片改為住宅區,福海裡已經不復存在。
  寧波路——
  東起金華路,西至麗水路,長350米,寬8~10米,清末民國時期得名。原寧波路在溫州路南,東起舟山路至麗水路中段,分為寧波路和下寧波路兩段,在舊城改造中,此路廢除,將寧波路名稱移到現道路上。
  嘉興路——
  南起溫州路,北至湖州新村,長260米,寬10米。民國時期得名。
  金華路——
  南起登雲路、北至湖州街,長1100米,寬15米,原名武林路,1964年更名為金華路。沿路有銀河嘉苑、北國之春人家、金華新村等。
  台州路——
  東起上塘路,西至金華路。長920米,寬10米。清末時叫杭州路,1964年更名為台州路。2000年,該路西段改建為運河廣場和運河博物院,東段建成商業步行街。
  麗水路——
  北起石祥路,南接大兜路相連,全長3150米,沿運河南北走向。1964年,同線的大同街、大馬路、洋關三段改名為麗水路,四年後又將南端的紫荊街併入,統一命名為麗水路。
  嘉興東路——
  西起上塘路,東至湖州東路,東西走向,長227米,寬6米,1998年命名。
  湖州東路——
  南起嘉興東路,北折西至上塘路,長418米,寬6米。1998年命名,因位於湖州路(原位於拱宸橋橋東,西起金華路北段,東至茶湯橋,長750米,民國始得名,上世紀90年代在舊城改造中消失)的東南,故稱湖州東路。
  舟山東路——
  西起上塘路,東至沈半路,長1400米,寬8米。1981年,因路處舟山路以東(原舟山路併入上塘路,其路名廢止)得名。
  衢州街——
  東起上塘路,西至麗水路,長495米,寬15米。這裡原先是大眾巷等幾條交錯的背街小巷,舊城改造時規劃新建,2002年命名為衢州街,沿路都是新建住宅小區。
  湖州街——
  東起沈半路,西折南跨運河至莫乾山路,全場4500多米,寬36米,本世紀初,在原定海路和賢德路基礎上拓寬而成,始稱“輕紡路”。2002年道路竣工後命名為“湖州街”。
  (原標題:這些以省內地市命名的路都是怎麼來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g02agwqm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